汉武帝喜欢钩弋夫人吗汉武帝和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之死,在史书上有两个版本,《汉书》记载,钩弋夫人因侍奉汉武帝时犯了过错,受到汉武帝谴责,以至于郁郁而终。《史记》的记载是,汉武帝在决定立钩弋夫人所生的幼子刘弗陵为接班人后,防止今后出现女主乱政,提前除掉钩弋夫人,即“立子杀母”。

《汉武大帝》采信了情节更加生动的《史记》记载。不过,从史料的真实性上看,《汉书》的记载恐怕更接近事实。

《史记》中汉武帝对“立子去母”的解释

在杀钩弋夫人前几天,汉武帝特地让画工替他画了一副画——周公负成王图。这幅画讲述了一段历史:周武王在周朝建立后仅仅三年就病逝了,继位的周成王不满九岁,于是武王遗令周公辅政。

很显然,汉武帝画这幅画就是在暗示:他要把江山托付给五六岁的幼子,也要学周武王,替未来的幼帝刘弗陵选一位“周公”。于是,身边的人都明白了汉武帝的心思。几天后,汉武帝开始发飙:

“後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女不得活!’夫人死云阳宫。时暴风扬尘,百姓感伤。使者夜持棺往葬之,封识其处。”

汉武帝找了个借口,不顾昔日恩情,杀害了钩弋夫人,并将她草草安葬于云阳宫附近。

数日后,汉武帝自鸣得意地问左右侍从,对处死钩弋夫人有什么看法。侍从们表示不理解,既然决定立夫人的儿子为帝,为何要处死他的母亲。汉武帝轻蔑地说:

“然。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

你们这些蠢货哪里懂!国家乱往往由主少母壮引起,女主倚仗权势骄奢淫逸,又没有人能阻止得了她,吕后就是例子。

看起来这个理由很充分,事实上,由“主少母壮”引发的动乱比比皆是。不过,这个仔细一分析,漏洞很大,可信度不高。

钩弋夫人的结局,哪一个说法更可信?

两本史料,两个记载,到底哪一个更可信?我认为《史记》记载可信度不大,理由如下:

1.《汉书》为何不采信《史记》记载

首先说明,汉武帝“立子去母”虽记载于《史记》,但不是司马迁所写,那时候司马迁已经去世,并未看到这段历史。

我们看到的《史记》其实是残本修订本,《史记》在流传过程中,丢失了十篇。汉成帝时期有个博士叫褚少孙,就是唐朝宰相褚遂良的先祖,他对《史记》丢失部分做了“补阙”,同时对司马迁去世后的部分西汉史做了增补。

所以,我们在《史记》中常常会看到汉武帝晚年,以及昭、宣、元、成四朝的记载。另外,当我们看到“褚先生曰”字样时,就明确点明,这是褚少孙的补阙。

《汉书》是东汉人班固的作品,其中大部分情节,来自于《史记》。所以,褚少孙的补阙,班固应该是可以看到的,他为何不采信“立子去母”的说法呢?

很显然,班固认为不可信。褚少孙的这个增补内容,在史料考证上叫孤证,谁也搞不清楚它的出处。

2.钩弋夫人死了谁来掣肘辅政大臣

汉武帝拿吕后为例证明“主少母壮”的危害,恰恰推翻了他的结论。吕后虽然称制,但是如果不是吕后,汉家江山能延续下来吗?至少是个大大的问号。直到吕后去世,残余的功臣势力还有能力搞政变,没有吕后,汉惠帝能是功臣派的对手吗?

事实上,刘弗陵面临的环境,远比汉惠帝可怕:

①皇帝过于年幼

汉惠帝即位时,好赖不计已经十六周岁,可以亲政了,刘弗陵才七岁,一年级小朋友,你让他怎么跟大臣斗?吕后为何能专权,刘邦英明啊,他临死前特地这么安排的,以吕后势力对付功臣派,确保皇权的安全。

汉武帝跟外朝斗了几十年,他能不知道外朝政治势力的危害?

②外戚过于孱弱

汉惠帝时,吕后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既包括吕氏外戚,也包括吕氏联姻政治势力,还包括审食其等外朝大臣。所以,陈平周勃等人立刻举手投降。

刘弗陵身边有谁?一个都没有!钩弋夫人入宫太晚,她父亲早年受宫刑,估计子嗣不旺。汉昭帝即位后,仅仅追封了钩弋夫人为皇太后,外公为顺城侯,赵家无一人入朝做官。

政治讲的势力均衡,辅政大臣没有可靠的势力掣肘,远比外戚专权还要可怕。吕后再专权,她不会害自己的儿子,钩弋夫人再骄奢淫逸,除了可能会给汉武帝抹点绿,肯定不会伤害亲儿子刘弗陵。这一点,汉武帝这个老政客能不懂?

有人说汉武帝早年受制于窦太后和王太后,痛恨外戚,那么他宠幸卫子夫和李夫人家族怎么解释?汉武帝也一直在扶植利用外戚势力,不存在排斥的说法。

③皇权过度集中

最可怕的一点是,汉武帝搞了个内朝官制,让皇权高度独裁。对一个成年皇帝来说是好事,对皇权需要别人来“辅”的皇帝来说,岂不是背了个炸药包?没有内朝官,外朝大臣之间还可以相互争斗平衡,有了内朝官,权力全都跑到领尚书事的大司马身上,到底谁是皇帝?

所以,《史记》中褚少孙的增补可信度很低,除非汉武帝年老昏聩,不按理出牌,光想着头上不能长绿草,完全不顾幼子的安危,和大汉江山的未来。

北魏皇室的“子贵母死”与汉武帝时期不同

褚少孙的这个增补,到了北魏,真的成了皇家制度。

北魏道武帝为了强化皇权,排斥外戚势力,先逼死生母贺兰太后,又杀太子生母刘皇后,立下了“子贵母死”的规矩,搞得后宫嫔妃天天祷告,千万别生儿子。

不过,北魏的状况跟汉武帝时期并不相同。北魏是北方少数民族,皇族拓跋部落在贺兰、慕容、独孤等部落的支持下,崛起于草原。这些部落之间相互通婚,形成联盟结构,每一个部落,相对于别的部落都是外戚。

这种结构带来一个危机,一旦外戚势力过强,皇权很容易被别的部落代替。

汉武帝时期的环境,没有这种基础的存在。况且赵氏一族的势力太弱小了,弱小到史书连钩弋夫人家族,没有一个人能留下名字。政治势力哪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汉武帝“立子杀母”岂不是神经错乱?

《汉武大帝》作为影视作品,为了增加情节的曲折跌宕,大体符合逻辑即可,不会太在意深入的历史背景分析,看看即可,不能当真!

对于这部十五年前播放的电视剧,至今仍有许多人在回味,在历史君的印象中有几个镜头印象深刻,一个是汉武帝对匈奴的态度,他那句寇可往,吾亦可往,至今念念不忘,还有卫青临死前与汉武帝的诀别以及汉武帝临死前处死钩弋夫人的那一幕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至于汉武帝为什么要杀死钩弋夫人?

在传统的认知里是因为吕后的前车之鉴,汉武帝害怕钩弋夫人在自己死后干预政权,这才在临死前将她处死,其实这只是一方面,首先钩弋夫人不是吕后,她没有吕后那样的政治资本,其次朝中勋贵大臣也不是钩弋夫人能驾驭的了得,再加之从后来汉武帝为汉昭帝准备的辅政大臣的能力来看,留着钩弋夫人也不基本不会影响汉朝的未来,既如此汉武帝还是依旧将钩弋夫人处死,那么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汉昭帝刘弗陵出生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尧母门事件,不同于一般的孩子十月而生,刘弗陵是十四个月而生,当时汉武帝说了一句话: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汉武帝此番话直接将钩弋夫人抬升到了尧母的高度,再加之钩弋夫人得知自己儿子要被立太子,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这就给了汉武帝杀死她合适的理由。

原本汉武帝将她拔到尧母的高度就有点不合适,现如今钩弋夫人又表现出了异常的欣喜,一根压死钩弋夫人最后的一根稻草触发。汉武帝为了避免一切不可能,将钩弋夫人处死。

若当初钩弋夫人再隐忍一点,再傻白甜一点,也许汉武帝会饶她一命,可惜没有可惜。

网站的所有内容均属于原作者或版权所有人所有,严禁复制或搬运。部分文章、图片等可能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展示。如涉及侵犯到你的权益,请留言,立删

(0)
上一篇 2024年2月18日
下一篇 2024年2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